《诗经·小雅》的诗篇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呈现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周人的信仰世界也得到呈现。
就现有的关于儒家王道政治的理想图景的描述而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所构想的是一个失去了多样性的世界,地既同矣,国既同矣,种既同矣,政治、风俗、礼教、法律、度量、权衡、语言、文字无一不同。所谓的人道主义更像是国道主义而表现出狭隘和排他的特性:民族主义精神一旦在民族国家内得以实现,就被证明是狭隘的和排他的,而不是普世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
经济学家盛洪就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逻辑最终会使人类走向灭亡,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超越缺乏道德基础的民族主义,而回复到以全人类利益为指向的天下主义中。而对于中国而言,至今仍然要面对殖民的遗产,比如英国殖民者在中印边界的人为划定,到现在为止一直是中国和印度关系的巨大隐患。(3)最重要的是它的伦理学 / 政治学意义,它指向一种世界一家的理想或乌托邦(所谓四海一家)。[4]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在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贸易争端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伴音。
同时,扩张成本的增加也会制约超级大国的掠夺冲动。这一能力的产生来源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国家借助现代传播所掌握的舆论能力。或者虽然正当,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未必仍然是适宜的。
唯有事天的态度,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养生的动力,而避免空心病。不仅如此,在哲学上,孟子不仅如上文所说的以身为本,即以自我为本体,而且进一步以心为本,即以大体为本体。否则,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121]。[121]《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经注疏》,第2711页。
本文旨在阐明:孟子的整个博大精深的心性之学思想体系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即其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否则,生命力会迅速干涸枯竭: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例如,有人说: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37]《孟子注疏·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4页。[172] 简逸光:《王阳明夜气解》,《孔子研究》2016年第4期,第111页。朱熹集注:性之四德根本于心,其积之盛,则发而著见于外者,不待言而无不顺也。
而如果能在反思中思诚反身而诚,则正如孔子所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02](二)寡欲的实质关于养心,孟子最经典的论述是: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都是值得参考的意见,值得更进一步细致分析。那么,孟子的气是怎样的概念?孟子指出: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13]《孟子注疏·离娄上》,《十三经注疏》,第2720页。
《孟子》全书最后归结到《尽心》篇,可见尽心的分量。这样的养志,又叫尚志,即让自己的意志、意欲变得高尚: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孟子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135] 乔晶:《孟子存心养性的养生哲学观》,《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6‒7页。
参见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第86–103页。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87]。[57]《孟子注疏·告子下》,《十三经注疏》,第2755页。[151] 梁惠王将人民的灾难归咎于天灾,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政治造成的人祸,这是没有做到既竭心思。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③]《孟子注疏·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71页。
[77]《孟子注疏·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9页。[105] 薛慧:《孟子:清心寡欲,善养浩然正气》,《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3期,第25页。
[51] 由此可见,养小体就是养护感官,养大体则是养护心灵。它涵盖了道教及中医讲的精、气、神,但其形成路径不同,不是由形体而精神,而是由精神而形体,即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91] 王先谦:《庄子集解·知北游》,第27页。[86]《孟子注疏·滕文公上》,《十三经注疏》,第2709页。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38]。[177]《孟子注疏·公孙丑上》,《十三经注疏》,第2685页。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因此,朱熹释集义为事皆合义,自反常直[187],也是以直说义。
[63]孟子指出,人心具有共同的情感: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93] 黄玉顺:《无忧的智慧——孔子论忧》,《文化大观》2015年第1期,第29页。
[120] 黄玉顺:《孟子正义论新解》,《人文杂志》2009年第5期,第9–22页。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106] 这是战国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出自《老子》的少私寡欲[107]。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赵岐注:修正其身,以待天命。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智?这看起来高不可攀:仁且智,夫子既圣矣。[160] 朱熹:《孟子集注·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55页。[117]《孟子注疏·离娄下》,《十三经注疏》,第2731页。
[110] 关于食欲,如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111]。[⑦]《孟子注疏·离娄上》、《尽心下》,《十三经注疏》,第2721、2777页。
[69]《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53页。通常的讲究饮食,以至锻炼身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之类,无非养身。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2]。[63]《孟子注疏·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第2670页。
评论留言